他山之石

他山之石

当前位置: 开运电子平台|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>> 他山之石 >> 正文

高职院校“四有”课堂的建设

发布日期:2021-07-05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:

一、高职院校“四有”课堂的内涵及依据

(一)“四有”课堂的内涵

“四有”课堂是“有德、有用、有趣、有效”四个教学策略的统称。该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,彰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育人特色,从课程思政、教学内容、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构建高职院校的高效课程,打造新时代的“金课”。

1.“有德”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体现。各类课程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,根据不同课程的特色和优势,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,增加课堂的知识性、人文性,提升引领性、时代性和开放性,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,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实现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。

2.“有用”是构建学生学习需要的要求。教学内容的选取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,必须符合高职学生的智力类型特点,使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与工作实际,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的内容与个人成长的相关性、有用性,对未来发展有重要乃至关键价值,从而有利于构建学生的需求,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。

3.“有趣”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。教学的有趣性是解决重点难点,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。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特点,采取适合的教学内容、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等,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维持学习的状态,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。

4.“有效”是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体现。课堂教学效果关键看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与获得全体学生在知识、能力与价值等方面的收获,更要充分运用发展性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在各方面的学习增值,从而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,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。

(二)“四有”课堂构建的依据

1.立德是育人的根本任务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,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,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,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、种好责任田,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,形成协同效应。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,育人是本。人无德不立,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,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。要把青年人培养成优秀人才,不仅要抓好知识教育,更要抓好思想品德教育。要注重把立德树人、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和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,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。因此,高职院校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开展课程思政建设,把立德作为课程的首要任务,发挥教师队伍“主力军”、课程建设“主战场”、课堂教学“主渠道”的作用,构建“三全育人”大格局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使学生接受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,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树立正确学习观。

2.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。该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、以学习效果为中心。2017年,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吹响了“课堂革命”的号角,指出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,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。课堂一端连接学生,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,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的层面,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就是要为不同层次、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、多样化、高质量的教育服务,促进学生主动学习、释放潜能和全面发展。但是,目前多数课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,教师缺少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,常以自己的学法来制定教法,缺少学情了解,即使采取任务驱动教学也只是被动式的学生学习,常常是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,学习过程是灌输式和流程式,学生缺少了学习的乐趣,课堂教学效果低下。近年来,教育部提出的“金课”建设与“三教”改革要求,都是要求高职院校重视学生中心地位,所有的教必须服务于学,以学定教,以学评教,以学促教,构建一个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,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,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,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。

二、高职院校“四有”课堂的建设机制

为了更好地推进“四有”课堂建设,学院从育人目标、工作机制、推进策略、教学评价和教学平台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索,形成了“四有”课堂建设机制。

(一)基于价值引领要求,重构“三维”育人目标

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指出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必须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、不可割裂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,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,更是必备内容。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点,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。一是构建“价值目标、能力目标、知识目标”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,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,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之中。二是建立课程育人目标与专业育人目标的映射关系,将价值、能力、知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价值点、能力点和知识点,并落实到各门课程中。三是修订课程标准,将三维目标分解到各单元,设置价值目标考核项及其在终评成绩的比例,制定价值目标考查评价标准。四是在毕业要求方面落实课程思政要求,制定课程价值考核的毕业条件。

(二)基于“三全育人”原则,建设“四同行”工作机制

学院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全过程、全方位、全员之中,实现“三全育人”大格局,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,构建“四同行”课程思政工作机制,制定了《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》,设立课程思政建设与研究中心,明确各级部门与二级学院的责任,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、相得益彰。第一,部门同向同行。学院党政部门、教务处、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各二级学院协同联动,形成协同育人机制。第二,教师同向同行。建立专业教师会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、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共同参与的课程育人团队,结对共研、集体备课,通过职能互补、优势叠加,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。第三,课程同向同行。公共基础课、专业教育课程、实践类课程三类联动,将价值塑造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,以“四有”课堂为引领,促进各类课程协同发展。第四,教学同向同行。结合课程特点,充分挖掘思政元素,并落实到教学内容、教学策略、教学实施、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诸要素中,系统设计思政教育的教学路径。

(三)基于全面建设要求,构建“三结合”推进策略

为推进“四有”课堂在学院的全面实施,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落实,学院构建“三结合”的“四有”课堂推进策略。1.专家讲座培训与经验交流相结合。学院在全面学习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等文件的基础上,邀请专家进校开展课程思政、“三教”改革等专题讲座,“以课程为基础,以专业为依托,既重知识传授,又重价值引领,是育才与育人的有机结合”。使教师理解课程思政和“金课”的内涵,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方法,以及“四有”课堂设计要点。同时,学院定期开展“四有”课堂示范课、公开课及经验交流活动,促进相互学习,提高教师的“四有”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。

2.日常听课指导与定期教研相结合。学院加强对“四有”课堂建设的指导,校领导、教务处、二级学院经常性开展随堂听课,在课后及时开展评课活动。定期开展全校性及二级学院的教研活动,围绕课程思政、“四有”课堂等主题开展专题研讨,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。

3.课堂教学比赛与典型推广相结合。学院每年举办一次“四有”课堂教学比赛,通过比赛促进教师创新“四有”课堂的教学设计,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。同时,学院每月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一期教学案例,促进优质“四有”课堂的示范与辐射。

(四)基于质量提升要求,实施“六度”教学评价

为评价课程思政及“四有”课堂的实施效果,促进“四有”课堂建设可持续发展,学院每学期开展多次学生评教活动,建设了“六度”教学评价指标体系,即师德度、德育度、帮助度、参与度、获得度和满意度。师德度是学生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评价,从为人师表、认真上课、精神饱满、关爱学生、严格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。德育度是学生对价值目标的评价,重在“有德”的考查,关注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、价值目标的达成情况。帮助度是学生对内容的评价,关注“有用”的程度,评价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对未来发展有一定价值的程度。参与度是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,重在“有趣”的评价,关注学习动力的激发情况,从学习活动、方法手段的趣味性两方面评价学习的参与程度。获得度是学生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,关注“有效”的程度,评价学生在知识、能力与价值等方面的获得情况,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效。满意度是学生对课堂体验的评价,体现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理念的实现程度,反映了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总体情况的满意程度。

(五)基于经验共享需要,建设“两类”教学平台

“四有”课堂建设要取得长效的发展,必须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,将“四有”课堂建设中取得的好成果、好经验、好资源进行共享,以促进教师的共同成长。为此,学院建设了“质量苏信”与“资源共享平台”两类教学平台。“质量苏信”包括课堂点名、听课评价、学生评教、教学检查、问卷调查等模块,使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,促进了各类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,有利于开展教学诊改工作,提高课堂教学质量。“资源共享平台”包括课程思政资源、教学大赛获奖作品、优秀教科研项目、优秀学生项目、培训学习分享等模块,用于展示与共享教师们收集的课程思政案例;学校教师在国家和省教学大赛中的获奖作品,包括教学视频、教学设计方案、教学课件、实施报告等;教师在教学改革与科技服务方面的优秀项目;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与体会;培训学习中的先进案例与学习体会等,以促进教师的互相学习与借鉴,不断提高“四有”课堂的建设水平。